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在黔中大地的沃土上,残疾人事业正以蓬勃之势书写着动人篇章。
回望过去五年,贵州省残联围绕残疾人就业、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民生问题,以创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例如,打造“积善贵州”慈善助残品牌凝聚社会助残力量;借助大数据产业优势发展“智慧残联”,让助残服务更精准高效;建设“黔行无碍”品牌,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残联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让超过11万残疾人在就业、康复、教育等领域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新时代贵州精神的指引下,一幅残健携手、共向未来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造慈善助残品牌,联动各方助残力量

贵州省康复医院全国康复研究区域中心西南基地挂牌仪式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残联率先在全国省级残联打造慈善助残品牌“积善贵州”,开展“积善贵州”助残行动,同时还推出“黔行无碍”品牌,该品牌不仅代表着高铁无障碍服务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更有效提升了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与支持。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积善贵州”所有慈善项目统一冠名为“积善贵州·某某助残项目(或者工程、行动)”,建立从捐赠方、受赠方到实施方的闭环管理机制,按照“三统一”(统一组织管理、统一项目名称、统一工作调度)和“三坚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慈善属性、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实施,建设新媒体矩阵,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助残行动中来。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贵州省残联通过品牌化战略、跨部门协作、无障碍体验与监督等,以更好地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
贵州省残联建立了由省检察院、省残联、省住建厅、成都铁路局等多部门参与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效解决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复杂问题。组织残疾人作为无障碍体验员参与市政无障碍设施改造的验收工作,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实际效果,也体现了对残疾人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赋权。
近五年来,贵州省先后实施了“智慧残联”“石化助残”“法援黔行”“邮爱黔行”“信合有爱”等“积善贵州”助残项目。各市州也相继推出了“积善贵州·大爱筑城通信助残”“善行铜仁,春泥计划”“善行铜仁·雨露助残”“助力残疾儿童康复梦”等项目,“积善贵州”慈善助残行动正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助残的有效渠道。
截至目前,贵州省残联系统相继开展“积善贵州”扶残助残项目21个,受益残疾人已超过11万人。
依托智能产业,建设高效的残疾人服务
![]()
“智慧残联”数字服务平台构建框架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深刻重塑社会服务模式。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残联聚焦全省残疾人服务智能化不够、精准度不高、社会化不足等短板弱项,借力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建设“智慧残联”大数据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社会资源,打造集政用、民用、商用为一体,建设“数据中台+监管服务平台+多应用终端”的智慧残联综合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残疾人工作场景应用水平,探索残疾人数据价值运用,全面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和能力。
据悉,2023年,贵州省残联联合省政务中心、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医保局出台《贵州省“扶残助困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整合部门资源、精简办事材料、再造审批流程、同步共享数据,将扶残助困事项办理“多部门”“多流程”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
2024年,贵州省残联充分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赋能支撑,建设贵州政务服务网“高效办成一件事”系统,直连200余家残疾评定机构,重塑业务流程,残疾人服务“一件事”由多部门“往返办”向“智能联办”转变,实现了线上线下全流程一体化办理。
在电子表单方面,贵州省残联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业务表单智能去重合并,建立了一表数据跨部门映射关系,形成了“一张表单”,实现申请人一次填表、系统自动拆分、后台自动转办的一体化办理,大幅减轻了申请人填表负担。办理时间由62个工作日压缩为21个工作日、提交材料由20份减少到最多12份、跑腿次数由5次减少到1次、办理环节由5个减少到1个,服务质量和效率均得到了很大提升,赢得了广大残疾人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服务流程,为残疾人减负提速的同时,贵州省残联更注重将技术创新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让数字化改革的红利真正落地生根,彰显科技赋能背后的人文温度。
五年来,贵州省残联积极推动毕节市织金县“运用残保金解决基层残联专职委员待遇+促进残疾人就业+提升基层残联工作效力”经验做法,推动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倾斜,夯实残疾人基层组织,提升村级残协规范化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贵阳市、黔南州采用多种资金方式全部解决基层残联专职委员待遇,全省超过一半的县通过各种资金方式解决基层残联专职委员待遇;黔东南州台江县通过配置村(社区)残疾人专职服务员方式率先在全省解决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待遇,大幅提升了基层残疾人工作效率。
职教与就业一体化,促进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教育则是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就业的重要基石。
“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残联深入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达97.1%,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率达99.79%。
五年来,贵州省残联继续加大对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针对学生的心智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先后与多家公司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支持特教中职校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1375.6万元,主要用于学校信息无障碍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建设等。
![]()
贵州省残疾人创业示范企业
此外,贵州省残联通过残疾人就业创业制度顶层设计,把残疾人就业创业和培训工作融为一体,整体推进。贵州省残联联动有关部门,先后出台《贵州省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贵州省做好用工企业与求职残疾人一体化服务工作方案》《贵州省“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实施方案》《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实现用工企业与求职残疾人之间信息互联互通,构建“人力开发—就业指导—供需对接—就业维护”全链条的一体化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全省各级残联与人社部门和招商引资部门均成立了残疾人一体化服务专班,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
在康复服务方面,贵州省康复中心联合贵州中医二附院创办儿童康复教育示范基地。成立了全省首家以康复为特色的公立三级专科医院——贵州省康复医院,填补了贵州无省级康复医院的空白。贵州省残联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27.97万名残疾人享受基本康复服务,1.26万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88万名残疾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全省52家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运营,53家定点康复机构实现规范化建设。
过去五年里,每一项创新举措与助残实践,都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就业岗位上实现价值,在康复服务中重获希望,在无障碍环境里自在生活,他们的笑容与奋斗,就是新时代贵州残疾人事业最生动的注脚。未来,随着各项举措的持续深化,贵州将继续协同各方力量,让残健同行的温暖画卷在黔中大地不断延展,为全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贵州经验”。